2006年7月7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用我的经历照亮你的人生”
宁大12名学生志愿者与6名缓刑青少年结对帮教
胡珊 海刑

  7月5日晚7时30分,一次关于贫困女大学生自强不息的访谈在宁波大学法学院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台下听众除了有宁波大学的学生外,还有6名被宁波海曙法院判处缓刑的青少年。
  为了让缓刑青少年及早回归社会,重新奋发,7月5日晚,宁波海曙法院与宁波大学法学院签下了协议,打算长期合作开展帮教缓刑青少年的活动,而这次访谈正是帮教活动的序幕。

  女大学生13岁时在工地帮工
  接受访谈的是宁波大学文学院一名大一的女生,她来自浙江建德的一个小山村。她13岁时,父亲在工地上落下残疾,而母亲在父亲残疾后不辞而别,当时家里还有一个2岁的妹妹要照顾。正是在这样一种艰难的情况下,13岁的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之后又靠自己的努力迈进了大学校园。
  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下,女大学生缓缓打开了心扉:“父亲残疾后不能干重活,家里的经济条件突然恶化起来。母亲独自承受了太多,终于在一次争吵后,她在夜里悄然离开,而我躺在床上装睡,偷偷看着母亲关上房门,不禁泪如雨下。但生活还要继续……”
  为了照顾父亲和妹妹,也为了完成学业,这名女大学生在13岁时就跟着父亲到建筑工地上帮工,后来又到一家针织厂里打工,用挣来的钱补贴家用、缴纳学费。苦苦支撑五六年后,她迈进了宁波大学的校门。
  进大学后的第二天,她就在校园附近找到了一份送外卖的工作,以此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短短的1年时间里,她推销过文具、卖过电话卡、做过家教……做了不下4份工。她用打工赚来的钱,独立而顽强地学习和生活。
 
  “心灵鸡汤”震撼缓刑青少年
  女大学生的亲身经历震撼了在场每个人的心。访谈结束时,6名缓刑青少年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动。
  一名因为盗窃被判缓刑的青年说,倾听过程中,他几次差点掉下泪来。他说,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人生磨难,朋友圈子里也没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惭愧的同时,他也深深地为女大学生感动。他表示,这样的帮教方式,他更愿意接受。
 
  同龄人的帮助更贴近心灵
  “这6名青少年都是因为一个错误的小念头,造成目前这种状况。”据宁波海曙法院刑庭庭长张丹丹介绍,比如小洁是在帮爸爸送报纸时,顺手牵羊拿走了一台手机;而读大二的小浩因为沉迷电脑游戏,钱不够,就偷了同学的手提电脑去卖……考虑到他们是一时失足,法院当时给他们判了缓刑。
  张丹丹说,未成年人犯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刑满释放后,无法再次振作,结果又走上犯罪道路。目前采取比较多的帮扶方式,就是安排失足青少年到社区、街道或者工厂企业内,通过自食其力的方式改造自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这些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相对都比较大,和失足青少年沟通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而大学生因为与这些青少年年龄相差无几,比较容易走进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宁大志愿者将长期帮教
  这次宁波大学法学院第四学生党支部派出了12名学生志愿者,对6名缓刑青少年进行二对一的帮教活动。他们将开展军训、暑期实践、读书立品等活动,帮助缓刑青少年感悟生活、弃恶从善、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
  此外,宁波海曙法院和宁波大学法学院还约定,第四学生党支部将不定期地向法院提供以学生党员为主的青年志愿者,为每个接受帮教的未成年犯固定两名志愿者,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沟通,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并邀请未成年犯以保密的身份参加学生的公益活动,让他们在为他人服务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愉悦,使心灵得到净化。